于光远 郁家的骄傲

2023-08-22 学校管理员  820  收藏  管理

于光远“回家”


    于光远(1915年7月5日—2013年9月26日),原名郁锺正,上海人,中共党员,经济学家,马克思主义理论家,哲学家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,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。

    于光远于1932年入读于上海大同大学;1934年转至清华大学物理系;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;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;1939年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;1941年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,后任教于延安大学财经系;1948年—1975年任职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;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;196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;197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;1977年—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;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所长;1982年—1987年任第十二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;1987年—1992年任第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;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;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去世,享年98岁。

    于光远主要从事哲学、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。


       (按)上海乔家路北块二期现在也面临动拆迁。乔家路,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200210月“回家”的故事---

       20021018日。星期五。阴有小雨。清晨,我乘公交车在古城公园下车后,从公园后面穿过福佑路,沿着大境路来到人民路口的大境阁。与浦东宽阔的马路、崭新的住宅相比,原南市区人民路环线内的街道确实已经破旧不堪。沿街的一些居民住宅门口,我久违了10几年前熟悉的生煤炉、倒马桶等热闹的老上海晨光曲。此刻,我带着捕捉老古董的眼神,留心走过的情景。这里已经呈现出将大规模改造的迹象。

       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任职、上海地方史专家薛理勇、于老在上海的弟弟一家早已在大境阁里等候。上午九点半左右,一辆白色的面包车载着于老等一行来到。吉林电视台《回家》栏目的摄制组,这次专程请于老回上海拍摄专题片。坐着轮椅的于老兴致勃勃,此刻扔掉轮椅,自己拄着手杖,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大境阁里的古城墙。这是上海幸存的,只有50米长的古城墙。上海从明朝嘉靖32年(1553年)开始建筑城墙,其规模沿现在的中华路、人民路环围,周长九华里,墙高2丈四。原来,上海城的古城墙与于老的祖先有密切关系。

       在薛先生的陪同下,于老在古城墙内壁前,抚摩镶嵌在城墙里的石砖,有上面刻写“清朝咸丰、同治等年间的当时居民捐献“字样的石砖。于老讲起了故事:1853年。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。于老的祖宅(郁家)成为小刀会的一个兵营。小刀会要求郁家一次性交付10万两银子作为保护费,还要每天交1001两银子,作为驻军的伙食费。后来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,清朝政府以郁家“通匪”嫌疑,要求郁家交付20万两银子赎罪。其中10万两银子就用来修复被破坏的城墙、文庙等公用建筑。在大境阁展览室里还陈列于老的一幅手迹:“旧城新传”。

       于老在一个清朝同治年间的上海城模型面前,回忆他当年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况。并指着书院路、尚文路等告诉我们:当时,郁家捐献20万银子后,谢绝了清朝政府一切名义上的物质补偿,只向政府提议:适当增加秀才名额,得到批准。于是,从1859年开始,上海县每年的秀才名额从20名增加到30名。以后每年府试结束,第21名到30名的秀才都要主动上门叩谢郁家,也被上海人称为“郁家秀才”。

       在去于老的老家——乔家路寻访过程中,薛先生向我介绍:于老的祖先曾是上海开埠后首富之一。靠沙船运输起家,与李鸿章、胡雪岩等官僚、巨商关系亲密。祖父在当地很有钱,在乔家路很长的地域建造大片住宅,这就是现在叫的“郁家大院”。后来,家族演变成“大郁家”、“小郁家”两支。于老属于小郁家家族。大的比小的有钱。后来家道衰落,大郁家把祖产某地买给著名画家黄一庭。黄盖起“梓园”,即现在的乔家路75号,里面至今还有一幢日本式小洋房,梓园门口挂着上海起重机器厂招牌。

       乔家路口的一条狭窄的弄堂里,于老一行走进去寻访。一个中年妇女久久注视着我们。我上前与其聊话,原来就是“大郁家”的后辈。她说:对于老还有些印象。于老的弟弟,论辈分还是伯伯一辈,却是“相逢不相识”了。乔家路旁边的光启路上有徐光启故居,还有著名的乔家珊小区。于光远特意在门口留影。路人见了,知道又是哪位名人“旧地重游”了。他们经常碰到这种从海外归来探寻故家的事情。一个中年汉子知道于光远的大名。一个坐在门口休息的老太,见我们一行有的扛着很重的摄象机,马上拿起放大镜凑在眼前,想看看这位年逾古稀,满头白发,坐着轮椅的老头,曾经是否“青梅竹马”。

       在尚文路373号求知中学门口。于老对我说;“这就是我读小学的地方,我们教室在2楼。当时教师时常要打孩子手心。有一次,要打我。我说:干脆我自己打自己。于是,他拿过戒尺,狠狠地打了自己手心五下,突然把戒尺扔到窗外。从此,没有戒尺,老师也不打学生了。”于老幽默地笑了。在学校场地转了一圈后,于老特意让门口传达室要簿子留言:1921--1927年,我在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附属龙门师范小学读过六年。这个地址现在也是在办学校。我今年88岁,在北京中国社科院。后来,该校校长等人特意在晚上5点多来宾馆看望于老。

       1019日,星期六,又是阴有雨。这天正好是大同中学九十华诞。我上午10点多到大同中学。校内外十分热闹。在校史展览室,于老正与一群学生愉快地交谈。于老在这里有嘉宾照片。上写:1932年大同大学附中毕业后进大同大学。我问于老:你在这里有什么趣味的事情?于老说:我差点成为演员。当时有一天,在操场上看“放下你的鞭子”演出时,于老差点跳上去打抱不平。后来,知道这是演戏,所以控制住自己没有上去于老和钱学森等我国著名专家、学者,都是大同校友。

       下午四点,上海《生命周刊》胡尚书老总等一行来采访于老。于老看了胡总的名片,笑着说:你的官很大。我还以为是说她现在的职务,一楞。于老接着又说:是正部级啊。上面还有宰相。我才明白是指胡总的“尚书”名字。

2003112

媒体刊用:

——刊于《上海老年报》200337


组图带介绍
全部评论(0)

推荐课程

课程资讯

网页客服,欢迎咨询